“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对“牧场”最常见的形容,仿佛无尽的草原就已经出现在眼前,到上世纪70年代,我国资深院士曾呈奎先生提出了“海洋农牧化”的设想,至此“海洋牧场”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
“海洋牧场”顾名思义,规划一定的海域,在其中展开规模化的渔业活动,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在一起,对这些有经济价值的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海上放养。
大海始终为我们提供着生存资源,但20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捕捞强度逐渐增加,海洋污染范围逐渐扩大,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现象已经肉眼可见。因此打造海洋牧场,是在降低海洋污染的前提下,有效的打开“蓝色粮仓”,真正实现可持续化的生态渔业。
我国海岸线长、大陆架面积大,国土跨度大使得沿海暖、寒流交汇,沿岸岛屿星罗棋布,港湾多、滩涂面积大,都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海洋渔业发展条件,更为海洋牧场的建设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国家级的海洋牧场总数已达169,预计到2025年创建200个国家级的海洋牧场示范区,覆盖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主要分布在山东、辽宁、广东、浙江等地,2022年1月江苏连云港秦山岛东部海域海洋牧场荣登第七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建设条件
建设过程
建设意义
1、优先关注海洋生态,修复受损生态环境。海洋牧场的建立是为解决当下捕捞以及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而前提是拥有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因此需要更加重视生境修复,稳定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重点养护海洋资源,提升自我修复能力。《海洋科学百科全书》 对海洋牧场的定义为:海洋牧场通常是指资源增殖,或者说海洋牧场与资源增殖含义几乎相等(唐启升,2019)。因此,促使海洋资源增殖及养护是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意义之一。海洋牧场能够重复利用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人工渔樵、移植海草床等人工措施,来限制人类的过度开发行为,再通过增殖放流来加速原本的修复速度,为受损的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自我修复时间、环境及生物条件。
3、促进海陆统筹管理,打通三产融合壁垒。海洋牧场不仅局限于特定海域,按照地理区域分布可分为陆地和海洋两个部分,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区,因此建设海洋牧场能够促进海岸带生态系统,提高其生态活力。不同类型的海洋牧场能够带动休闲渔业、生态旅游业,能够充分发挥对上下游产业和周边区域产业的拉动作用。
智慧渔业-深远海养殖智能管控体系
利用物联网体系建设海洋牧场智能综合管理平台,为深远海养殖网箱、养殖工船配套养殖与管理设施,从环境监控、质量溯源等养殖环节入手,形成系统化养殖模式。
基于水质传感器,实时获取PH值、溶氧、氨氮等水质指标数据,并远程传输给专家,可对其进行实时诊断。
以上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